说起广州的公园,“老广”如数家珍。
越秀公园,树林茂密,山清水秀,承载着历史与传说;麓湖公园,碧波荡漾,满园春色,一年四季生机盎然;流花湖公园,轻巧通透,景色清幽,是远近闻名的“小鸟天堂”……这些在国内有着相当知名度的老牌名园,也是广州街坊的挚爱。
此外,“老广”心中还珍藏着白云山、海珠湿地、华南国家植物园这些生态瑰宝,登高可俯瞰全市,遥望珠江,走低可亲近湖涌,寻觅花香。
越秀公园,城市绿洲,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满园的风景,满心的欢喜。
广州公园的美,既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更是老城市新活力在新时代的昂扬迸发。
当前,广州市持续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夯实城市生态基底,人人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推动建设幸福广州、美丽广州更好更快发展。
公园亲民:街坊家门口的“后花园”
珠江公园四季流芳,湖清水秀,吸引了大批游人漫步留影。由于地处珠江新城,人口密集,珠江公园的利用率很高。每天早晨,街坊喜欢在这里晨练休闲;每到晚上,上班族则会来这里跑步运动。
“有草坪、有湖、有树,园道平缓好走”,家住海业路的苏女士对珠江公园的“亲民”大加赞赏。苏女士是一位退休老人,每天都会来珠江公园走上一圈。穿着小白鞋,背着小书包,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水壶,市民把这里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时常来此放松身心。
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发布的《关于推进广州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25年,广州要初步形成公园城市格局,结合城市更新,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公共建筑退线空间、街旁空地和高架桥底空间。同时,按照每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社区公园、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口袋公园的标准,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
市民在越秀公园游玩
未来,很多市民都可以像苏女士那样,拥有一个家门口的公园级“后花园”。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久久而为,事半功倍。广州公园体系建设也从全面提速走向精准提质,推动公园与绿地均衡布局,精准提升绿地建设管理质量,大力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和绿道建设,提高绿色惠民富民成效。
“近年来通过湖水生态修复、云道沿途景观提升、调整公园生态布局、布置花境新景,让公园生态环境有了全新面貌。”越秀公园管理处主任王艾君说。市民发现,每周都能来到公园参加各种不同的文娱活动,一边沉浸在公园的文化魅力中,一边感受大自然的惬意。湖水更清了,生态也变活了。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珠江公园已成为鸟类栖息的乐园,陆续放养的黑天鹅、鸿雁、绿头鸭和蓝孔雀,形成了飞禽欢鸣的灵动景观。市民游客泛舟湖上,一派水清、景美、民乐的景象。
阅江路碧道
此外,绿道也受到街坊的喜爱和追捧。在二沙岛,新建的缓跑径和绿道融为一体,市民群众既能休闲观光,又能锻炼身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全市绿道总里程达3800公里,形成36条精品绿道,同时开展登山道、健步道、缓跑径示范段建设,不断丰富绿道形式。
一边是公园与绿地品质提升,一边是崭新的缓跑径。在临江大道、阅江路、二沙岛、林则徐纪念园、增城广场等地区,建成缓跑径超过22.5公里,有效改善市民休闲健身环境。各区建成特色鲜明的绿道,成为展示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名片。“公园和绿化建设只有从市民群众需求出发,不断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才能成为市民群众喜闻乐见去处。”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说。
生态为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海珠湿地开园十一周年。十多年来,市民游客对海珠湿地从陌生到熟悉,从喜欢到热爱,海珠湿地已成为广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生态美景的“颜值”担当。
十年来,海珠湿地生态修复不断取得进展,生物物种数量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0种。在海珠湿地发布全球昆虫新物种——海珠珐轴甲,以及9个中国新记录种(包括1个新记录科和3个新记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
2023年2月2日,在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上,据国家林草局公布包括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等18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海珠湿地成为全国首个入选IUCN绿色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顺利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成功入选首批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有了生态,风景更美。
海珠区居民吴桂容很喜欢海珠湿地,一到周末就准时“打卡”。她说,这里最吸引她的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春赏樱夏赏荷,秋赏菊冬赏鸡冠花。”
值得关注的是,海珠湿地还有一项重要成就——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新增项目。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就是远近闻名的海珠湿地。长期跟踪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海珠区政协委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李俊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海珠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情,让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创造出了独特的农耕水利智慧,且保存完整,成为全球罕有的大城市城央农业文化遗产。
在另外一处南沙湿地,四时风光也各有妙意。这里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观赏荷花荷叶的好去处,经常刷屏朋友圈。
南沙湿地
有了风景,心情更好。
以水域景观著称的花都湖国家湿地、落羽杉闻名的大观湿地、花卉环绕的大沙河湿地、泥炭地质的湾咀头湿地、生物多样的海鸥岛红树林湿地……漫步广州湿地,有看不尽的景致。
生态文明,在美景中传承。许多青少年在湿地接触到大自然,领悟到大自然的真谛。奇妙自然、元旦嘉年华、自然探索冬令营、绿动先锋植树季等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如今已是常态化。自然教育“海珠模式”成了《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的鲜活案例。
当前,在保护湿地环境的前提下,广州市不断优化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质量;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打造高品质、多样化服务的湿地公园。
高畦深沟始于秦汉
海珠区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始于秦汉,至宋代,形成了“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的成熟生产模式。它的特点是:以一定的比例挖深沟,利用沟泥起高畦,沟中长期保持有水层;畦面进行旱作,通常以种植果树、蔬菜为主,幼龄果林实施间套种,成年果林下可以养殖家禽;沟里进行种植水稻和水生蔬菜等植物,同时还会养鱼和螺等。
海珠湿地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出发,通过实施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保护修复手段,保留了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恢复了岭南垛基果林湿地、基塘湿地和城市小微湿地群,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垛基果林湿地魅力,恢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名山惠民:风景中留下美好回忆
世间万物皆有情。广州公园的一景一物,都与街坊结下了深厚情缘。
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学生梁中天告诉记者:“我是一名新广州人,生活在越秀山下,读书在越秀山下,成长在越秀山下。山中的百步梯是我行走人生路的起点。”小时候,梁中天觉得越秀山的楼梯高且陡,“这时,父亲就会拉着我的手,路过的行人也会给我鼓励,每一个眼神都是力量,加快了我学步的步伐。”
抬头是参天大树,遮天蔽日。阳光偶尔从叶片缝隙中溜达出来。梁中天对树林的认识,也从越秀山开始。公园内古树参天,绿树遍布,得益于当年的植树活动,遗留传承下来大批珍贵的生态绿色“遗产”。
“珠江河畔千花发,越秀山前万木春”。初春的红棉、暮春的杜鹃,四月的白玉兰,五月的金凤,秋天的含笑,冬季的蜡梅,越秀公园花事不断,四季如春。
时光飞逝。今年广州春意来早,阳光明媚之时,花开灿烂,树叶挂香。在白云山,游人穿梭于色彩斑斓的花海之中,享受着被花香包围的轻松惬意。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是街坊心中的热门去处。
白云山
“白云山的版图越来越大,也反映出广州这座城市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市民朱苏权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白云山通”,由于一家人都喜欢白云山的花,于是合作撰写了《云山花事经眼录》,分为春色篇、夏影篇、秋韵篇、冬彩篇四本。
“一座海拔不足四百米的山,不仅带来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还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融暖意,这是白云山在我们一家心中的要义。”朱苏权告诉记者,他打心眼里把白云山当作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去享受。
白云山上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建筑。建于1962年的山庄旅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主持设计,位于摩星岭东南侧的山谷,像被苍翠的山峰搂在怀中,庭园雅致、绿树成荫,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恬静淡然。去年,山庄旅舍由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全面修缮,采用岭南现代庭园经典传承与现代演绎的方式,让环境焕然一新。
白云山山顶广场
双溪别墅原是“双溪寺”,因寺内有月溪和甘溪两支泉水绕寺而下得名。后双溪寺毁于战乱,1964年重建。双溪别墅门上“双溪”二字,字体古朴凝重,是当时朱德委员长亲笔手书。
大城有名山。
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天堂顶、火炉山、帽峰山、白云山、越秀山、大夫山、莲花山……山脉犹如四通八达的经络,延绵不断,伸向远方。正是一座座绿油油的山峰树林,构成了广州的绿色版图。
到山上观日出,赏红叶,听瀑布,成为人们周末最自然放松的生活方式,也是广州人享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真实写照。
垦荒山植林木
越秀公园北部鲤鱼岗东面路旁,立有“广州植树造林碑记”,为1991年3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记录当年植树一事所立。据记载,1950年春,广州市开始组织造林,消灭荒山。当年创建越秀公园植物标本园(今广州兰圃前身)。1956年2月,驻穗部队7万多人在越秀公园植树5万多株,撒播树种60多万枚。3月9日,广州市绿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立法规,垦荒山,植树造林。
广州植树造林碑记
同年,广州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制定了园林绿化布局规划,组织群众性绿化活动。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共广东省委绿化工作指示的具体计划》规定:全市人民除生产工人外,每人每年在绿化季节最少参加一天绿化义务劳动。到1965年,广州城市绿化覆盖率增至27.3%。1986年,基本完成白云山、越秀山的植树造林工作。
园博悦民:共赏广州“花容粤貌”
高质量建设绿美广州,唯有不断优化品质,传承岭南园林内涵,狠下“绣花”功夫,实施精品工程。
3月24日,一场享誉海内外的园林盛事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的眼光——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
三十年来,广州园林博览会已成为广州极具春天气息的生态艺术盛宴。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广东园林》杂志原主编朱纯说,广州园博会是广州绿化生态和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对城市园林的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积极作用,还助力广州园林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意义十分深远。
此前,记者走访园博会多个会场看到,尽管展会期间天雨路滑,但现场依然人气不减。在广州云道,有市民撑伞前来参观。园博会的展品花枝招展、七彩缤纷,市民的雨伞五颜六色,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雨中风景。有的市民虽然衣服被雨水溅湿,但毫不在乎,沉浸在园林博览的世界中,穿梭在各大花艺展品间,一路欢声笑语,气氛热闹。
每年都新意不断的广州园博会,今年更是亮点多多。在创新方面,本届园博会以“花容粤貌绿美湾区”为主题,采用“1+1+3”模式,通过主游线-广州云道,串联主园址-白云山,以及广州市儿童公园、流花湖公园、兰圃3个公园景区。打造11项丰富精彩的展览展示内容和4个“园林+”系列活动。在扩展方面,本届园博会展览区域扩大至8个公园景区之中。竹艺展不仅增加了作品数量,作品来源也延伸至东南亚国家。
在市民游客的热切期待下,本届园博会也在原定10天的基础上,延长了7天展期。17天下来,入场观众超过120万人次。
精彩盛会,非同凡响。广州园博会不仅是一张展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园林名片,也成为一场充满春日浪漫和社交属性的花事盛会。
麓湖公园内的花境作品
在麓湖公园分会场,多个竹艺展品甫一亮相,立即受到关注。现场不仅有中国国内多个城市的参展作品,还有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5个东南亚国家的优秀竹艺作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国际高校营造大赛竹艺展”,彰显湾区生态魅力和国际风范。作品用竹艺勾勒出不同的形状,造型独特,充满美感。特别是入夜后,灯光亮起,竹艺作品与灯光相互交融,在夜色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造型,犹如湖面上的明珠。
本届广州园博会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积极参与。策划执行单位总负责人黄志辉表示,根据本届广州园博会的主题设定,要讲好大湾区生态发展的绿美故事。为此,组委会向大湾区各兄弟城市积极发出邀请,得到热烈响应,共同描绘出一幅湾区绿美画卷。
另外,园博会的另一重头戏“云道自然艺术节”也备受关注。利用云道形成艺术看台,把自然景观与艺术景观串联起来,使云道成为广州一条富有绿水青山特点的新文脉,游人行走其中,既能感受自然的鸟语花香,亦可在不经意的转角间看到一件件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享受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
连接越秀公园和雕塑公园的云道
多位知名的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了广州情怀,也带给市民游客认识了解广州的全新角度。来自广州的艺术家刘庆元,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和创作。在云道自然艺术季上,刘庆元带来作品《行多啲》,引起不少市民游客的共鸣。刘庆元说,“行多啲”是广府方言,意为“多走路,见识广”,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彼此保持轻盈、穿街走巷、行街涉水、身心舒爽的积极生活态度。
在高质量推进公园建设进程中,广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持续探索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我们喜欢的公园将更加生态宜人,我们生活的家园也必将更加美丽舒适。
数据
天蓝
广州PM2.5平均浓度连续六年稳定达标,从2013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22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2022年,广州全市新增纯电巡游出租车1823辆;投放氢燃料车近300辆;对132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对17家企业50多万个有机废气密封点进行泄漏检测与修复。
水清
2022年,广州全市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断面全部清零;大沙河碧道荣获202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增江碧道入选广东“最生态碧道”。
地绿
近五年,广州完成生态修复和森林碳汇造林1.73万公顷,打造森林经营样板基地11个,森林总蓄积1954.9万立方米。新建生态景观林带221公里,累计建成生态景观林带728公里。打造花开成片、规模各异、色彩鲜明的花城风貌,累计建成140个遍布城乡的赏花点。
园多
到2025年,广州初步形成公园城市格局。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500处,绿道达到4000公里,碧道达到1506公里,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按照每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社区公园、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口袋公园的标准,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
编辑:老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