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文物青釉鸡首壶
铜钵 铜碗 铜筷 铜勺 宋(960-1276年)
汉代陶鸮形五联罐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漆璧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大洋网讯 广州文物的“流量担当”鸮形五连罐,“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的明星南明铁炮,广州动物园里最新发现的珠串……昨日,随着“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在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众多近年来广州地区考古发现的代表性文物和遗址纷纷亮相,展现广州文物考古工作的精彩纷呈。
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五六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近年来,广州开创性地推出了历史文化遗产预保护、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等制度设计,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不久前开启网上投票的“广州十大文物地标”评选热度高涨,展现公众对于文物考古的高关注度。广州还开展文博界老领导、专家口述访谈,拍摄系列微视频等“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以一手的素材为文物立传,为文物工作著史。
“让最新的考古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公众见面”
作为“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重要内容,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展览在“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个部分中展出了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出土的220件(套)文物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生动展示了广州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文物法规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物利用亮点纷呈的工作局面,投射出考古工作者在十年如一日的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坚守中所凝结的学术志向和家国情怀。
“让最新的考古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公众见面,是广州考古近年来的一大亮点。”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展人苏漪说,“这让大家很真切地感受到,考古就在我们自己身边,感受到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2024年,广州动物园穿山甲馆建设项目共清理各时期墓葬 148座,出土的东汉“大吉间”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其中多件文物在展览中展出。该发现在今年8月成为城中热点话题,“动物园里看文物”的名声不胫而走。
东山大墓出土的几件精美漆木器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1996年农林上四横路发掘的东山大墓为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木椁墓,距今2100多年,出土漆、木、陶、玉、铁、竹各类文物430余件(套)。该墓出土的漆木器包含有漆璧、案、 耳杯、多层果物架、匙、木厕等多个类型,含有“水”“工平”“工萬”“工恶”“樊後”等300多个漆绘及刻画文字符号,十分珍贵。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湖北省博物馆对出土的31件漆木器进行保护修复。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批展品虽然经过了2000年的时光磨砺,依然熠熠生辉,展现出惊人的美感。
展览时间从即日起至2024年12月1日。
城市记忆
铜钵 铜碗 铜筷 铜勺
广东广雅中学莲韬馆复建工程项目出土
广州考古发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地下文物资源。新时代以来,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竹园岭、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和广东广雅中学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今6000年—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汉代陶鸮形五联罐
荔湾区广钢新城AF040234地块出土
历史时期考古成果精彩纷呈,汉代陶鸮形五联罐、青釉鸡首壶两件一级文物,以及陶鹿座灯、戳印铭文陶罐等精品文物也将在本次展览中亮相,观众可以“透物见人”。有专家推测,陶鸮形五联罐的主要用途是盛放干果,或是一件“零食罐”。
漆璧
农林上四横路东山大墓出土
小马站—流水井、解放中路安置房、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增城莲花书院、南石头监狱遗址等考古项目的重要发现,记录了广州自建城以来2200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轨迹。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的历史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编辑:阿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