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品味广东

AI让“人人都是艺术家”更为可能?

发布日期:2024-11-12    作者:    文章来源:大洋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背景图为舒勇的AI创作作品

“鸿蒙验——广州画院2024全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现场 主办方 提供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各个领域都是热门话题,艺术领域也不例外。近日,广州画院美术馆展出了十二位当代艺术家着力于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们对AI技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应用,展览研讨会上,艺术家们更围绕“AI技术与艺术”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激发了更多关于艺术与科技交融互利的思考。

  早有一批艺术家已将AI运用到创作之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艺术家舒勇,坚持每天都用生成式AI软件创作一幅作品,在连续540多天与AI的互动中,他对AI创作有了更切实的体悟和思考。

  启发 一次前沿展览引发思考

  “艺术教育可以把AI作为基础工具,就像画笔一样”

  “鸿蒙验——广州画院2024全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日前开展。走进广州画院美术馆展厅,记者看到,正在展出的有当代绘画、装置、影像等作品。比如,将数字和三星堆面具结合的绘画,交互切换画面效果的互动影像,融合多种风格的书法和绘画等,配合现场播放的艺术家对AI思考的视频,展现了艺术家们对AI技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应用,也引发了公众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思考。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倪宽介绍,此次他展出的书法作品是《书验》。倪宽希望在作品中探索,通过AI输入对个人风格的想法,可以生成新的书法风格,以往书法家要经过长时间的创作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而AI可以大大缩短书法家的成熟期。

  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授谭亮展出的互动艺术作品《五行幻像》中,将AI生成艺术与中国文化中的五行哲学相结合。谭亮介绍,“通过AI,我能够实时根据观众的接近和互动生成其风格化的肖像,并以五行的元素风格呈现。”谭亮表示,AI在作品中不仅是创作的工具,更是具有创造力的合作伙伴,使作品能够超越手工创作的局限,呈现出流动的、与观众互动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AI可以成为一种更具哲学意义的媒介。”

  谭亮还提出,艺术家应该主动拥抱时代、学习使用AI工具,尝试与AI相互协作,扩充艺术创意的来源和可能性,“整个艺术教育体系都可以把AI作为基础的工具,就像我们的画笔一样,人应该发挥主体性,主动运用这种工具。”

  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表示,AI技术给人类社会及艺术创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同时,艺术家们也在感应科技变革的智慧和力量,审视生活、创作与科技的关系。因而,此次展览旨在审视AI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探索在这个新的艺术生态中如何坚守艺术的本质,带领人们去感受、去参与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实践 可能出现“人工智能美学”

  “这个过程其实挺复杂的,但得到的是超乎我自己正常设计的效果”

  目前,已有一些艺术家运用AI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作尝试,带来关于AI与艺术融合更深入和具体的经验与思考。

  “照相机捕捉现实,而AI捕捉脑部思维”

  舒勇的艺术创作涉及油画、国画、雕塑、公共艺术等领域,2023年5月,他的“每日一画”开启AI创作新阶段,他表示,“只有把AI创作变成生活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和AI交流,了解它的技术逻辑和未来方向。”

  舒勇曾经在镜头前展示他的AI创作过程:打开AI绘画程序前,他先拿起画笔“随意”涂画,在脑中构想绘画的关键词,他说,“看似画得乱七八糟的涂画其实是对我情绪的引导,给我联想和启发,会变成我这次AI创作的核心要素。”在把各种要素关键词输入AI绘画程序后,几秒内便一键生成了一幅有意思、让舒勇感到惊喜的画面。

  此前,舒勇已经把AI运用到绘画作品的创作环节之中,其系列油画作品先通过AI实现创意、生成图像,再用油画进行创作。舒勇形容,这就像运用照片素材来进行创作,只不过AI和照片的生成方式、写实程度不一样,“照相机捕捉现实,而AI捕捉脑部思维。”

  舒勇今年正在创作的一件大型景观雕塑,也是将AI和自己的情感、思考融为一体的。舒勇介绍,在创作时他首先需要寻找关键词和想要表达的概念,然后借助AI创作出自己满意的雕塑作品设计图,“我在AI生成的画面中根据审美逻辑进行选择,并从中抽离元素,再通过3D建模最终把雕塑的效果和感觉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挺复杂的,但得到的是超乎我自己正常设计的效果。”

  目前AI绘画的生成效果和软件平台的算力、训练语料等有关。舒勇坦言,僵硬、不协调、没有温度、不够生动,确实是现在很多AI生成图像存在的问题,但他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更新,这些问题被解决是迟早的事。“未来也可能会形成‘人工智能美学’,从美术史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艺术风格。”舒勇更表示,不一定非要把AI放进某种风格中,“因为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各式各样的风格。”

  在使用过程中舒勇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他表示,未来需要有属于中国的AI语料和数据,“比如我写个指令‘建筑’‘人物’,生成的建筑和形象可能不是中国的。所以我鼓励大家大胆使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素材、符号、思想去训练AI,与它交互,在AI领域形成属于中国的审美系统。”

  面对“AI幻觉”,想象力依然极为重要

  舒勇最近策划了一个面向儿童的AI画展,儿童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输入指令生成画作。他惊喜地发现,儿童生成的AI作品的效果有时候比成年人的还要好,“因为小孩子往往有着更天马行空、更丰富的想象力。”

  为何想象力如此重要?舒勇介绍,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AI生成的内容偏离用户指令。这种AI理解和下达指令不一样形成的错位和反差,即“AI幻觉”。“AI幻觉是AI艺术的一个核心点。”舒勇认为,这是小孩子使用AI作画比成人效果好的重要原因,AI幻觉可以把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更好地表现出来。“所以我在创作AI绘画的时候,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向小孩子学习,用小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不太成熟的维度去创作,会产生更多有创造力、冲击力、新鲜感的作品。”

  “AI让我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意上,而非耗时的技术处理”

  另一位在数字艺术领域工作多年的艺术家谭亮,在使用AI绘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种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AI绘画给了我一种全新的创作体验,这种体验与传统的手绘完全不同,但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使用AI工具,我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各种风格的图像,AI的计算能力使我可以探索各种细致的纹理和色彩组合,甚至实现手工难以达到的细节表达。”

  在创作《五行幻像》时,AI生成模型的参与让谭亮能够灵活地表现五行元素的质感和细微变化,“我能够通过修改参数、输入特定的提示语,创造出富有象征性的图像效果,而这在手绘中是非常耗时的。AI绘画让我得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而非耗时的技术处理,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创作潜能。”

  坚守 传统绘画与AI绘画应当并行

  “用画笔绘画的过程体验、用手触摸画作的感觉,是AI替代不了的”

  在用AI作画的同时,舒勇也坚持用画笔来创作,他将此当作文化实验和知识探索。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人工智能的美学和思维不可替代,传统的绘画方式同样不可替代,两种创作方式是可以并行的。“就像我们可以坐汽车,也可以走路,这并不冲突。”即便两者可以达到相同的绘画效果,用画笔绘画的过程体验、用手去触摸画作的感觉,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

  这是舒勇的经验之谈。在最初使用AI创作时,舒勇尝试过两个月只用AI进行创作而没有动笔绘画,但很快他便感觉不妙,“随着我不断用人工智能去创作,我发现自己的快感来得太随意、太廉价了,然后会出现同质化,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我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了,作品变成了纯创意的,没有过程。于是我又回到了画幅前,通过笔、墨、纸的交融把心、脑、手打通了,感觉又获得了能量。”

  倪宽也指出,虽然AI可以让书法家更快地形成个人风格,但可能会失去艺术探索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AI技术跟艺术的结合有两面性,它可以加快艺术家的成长,但可能在个人情趣或情感的抒发上有一定的缺失。”

  除了执笔绘画的过程体验不可替代,AI时代还有哪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呢?舒勇发现,越是不能形成经验、没有规律、没有系统、没有风格、没有共识、没有标准的东西,AI越无法替代,“未来,有温度的、感性的、不确切的、偶发的,将成为人类最有价值和最美妙的东西。”

  不少艺术家与舒勇持类似观点。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认为,艺术创作者“胡思乱想”的偶然性是可以对抗AI的。近日,94岁高龄的著名漆画家蔡克振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上也指出,AI等新技术替代不了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思维仍然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未来 AI将成为生活方式

  “运用AI,才能了解AI,才能进一步控制、引领它”

  就把AI当作一个工具

  在当代艺术领域,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曾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AI技术的加持下,这一观点是否更为可能?

  舒勇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对于传统绘画来说,没有绘画技巧就只是涂鸦,但AI是通过下指令来进行艺术创作,打破了艺术技巧的束缚,只要有想法、有创意就可以‘一键生成’画面结果。”

  因此,即便没有绘画基础,只要找到相关的AI软件,积极大胆地去尝试就可以了。“AI并没有太大的专业束缚和技术门槛,直接去使用就可以了。不要潜意识里觉得它是一个高科技,就把它当作一个工具,就像我们使用毛笔、纸不一定要了解它们的生产过程,使用AI也不是一定要了解背后的算法,拿起来用就可以了。”他说。

  “未来新美学、新知识一定是在人机互动模式下产生的,人人都需要有AI思维、AI素养。”舒勇表示。AI思维强调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通过智能化手段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升效率和创造力。舒勇反复向记者强调,AI在绘画领域的运用只是一个小的切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AI去了解AI,培养自己的AI思维,“希望大家去拥抱人工智能,去了解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

  AI未来会像手机一样普及

  舒勇相信,未来使用AI工具将会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像现在人们使用手机一样。“如何用好AI非常关键。”舒勇认为,用好AI、创作出好的AI艺术作品,一方面需要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多维的跨界经验、包容多元的思想、深厚的艺术底蕴、对多元风格的敏锐洞察,以及对语言与信息的精妙编织与解码,“AI艺术的创作实际上是一场高维度的思维盛宴。”

  运用AI进行艺术创作同样需要创作者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舒勇透露,自己很多创意、指令都来自现实生活,“只有对新生事物敏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此外还要有把日常变成异常的能力,否则AI生成的结果会很平庸、很没意思。对我来说,如果仍然用人工智能画传统风格的绘画也是意义不大的,我更喜欢人工智能‘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能够刺激我的想象。”

  舒勇补充道,AI的使用绝不仅是艺术领域的问题,“只有运用,才能了解AI,才能进一步控制、引领它。所以不管怎么说,先把AI用起来吧。”

 

编辑:阿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