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展示
收费特展
人工收费讲解服务
考古工地研学
12月27日,广州市博物馆协会2024年会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举行,广州地区博物馆及相关行业人士济济一堂,共话博物馆的现实与未来。
“当前文博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同时也面临新变化、新挑战”,广州博协会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说,博物馆人要助力高品质的博物馆文化供给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新需求,趁着“博物馆热”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向公众传递历史的智慧,激发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博物馆扎堆招募“合伙人”
文创力争成为新增长点
随着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广州地区的博物馆纷纷调动力量投入文创开发。12月2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就发布通告,提出将以“委托经营”的模式,从2025年1月开始,授权具备相关资质的社会力量利用院(馆)方的场馆、考古工地、馆藏文物、展览和观众资源,开展研学及社教活动。同日,广州博物馆也公开招募人工讲解收费服务和研学及社教活动运营合作方。12月27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发布通告,招募文创产品自助售卖运营合作单位。
一些“先行先试”的博物馆已经尝到了“甜头”。早在2018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就启动了文创开发工作。之后陆续引入了多家合作方,在馆里办起了文创柜台、茶室、非遗工作坊等。第二年,馆里的文创收入就突破了600万元。今年1月—11月,已销售40万件文创产品,销售金额达到1578万元,博物馆可以从中获得325万元的分成。今年9月才联合社会力量全新推出的人工收费讲解服务大受欢迎,总收入已经突破60万元。“现有讲解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们正在抓紧时间培养、充实讲解员队伍”,副馆长曾思平表示。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透露,今年前8个月,院方文创收入约300万元,依托馆藏文物开发的“福仔”“小玉”等IP形象和相关产品反响不俗。
“福仔”
2015年2月,《博物馆条例》颁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鼓励各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而随着在政策、机制上的进一步“松绑”,即将到来的2025年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广州的“博物馆文创元年”。
随着博物馆文创竞争态势的加剧,市场接受度将成为文创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广州博物馆和广州酒家共同开发的“穿粤记”系列产品曾获评2023年度广东十大博物馆文创,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在本次学术年会的圆桌分享环节,广州酒家集团品牌传播总监苏鸿飞指出,这个产品“在实验室研究就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基本的铁盒打样配色打了10种”,从提取文化元素到产品开发细节,每一步都反复修改,不断听取目标消费者的反馈意见。
“穿粤记”系列桌游卡牌
随着“大文创”概念的风行,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开发、销售文化创意产品,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组织研学、演艺、社教等文化活动,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及衍生品,编印出版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文化消费场景,提供定制参观及讲解,引进高质量收费特展等形式,都被视为“文创开发”的范畴。
不久前,以达德学院为背景的原创话剧《向南,向北》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首演。该剧的联合出品方之一正是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达德学院是馆方多年来投入力量深研的专题之一,之前曾经办过主题展览,出版了相关出版物。此次以话剧形式登上舞台,展现出文博机构的馆藏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文旅市场转化有全新的探索。
原创话剧《向南,向北》
研学则是另一个火爆的细分市场,橘叶游学荟教育咨询(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洁在圆桌分享中指出,点单定制、多馆合作、馆校共建等都可能成为未来研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从“公益产品”转向“收费产品”的关键点在于关注真正的市场需求,细分产品,提升服务。
数字体验进一步更新迭代
“数智人”将成为逛馆好帮手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快速推进,一个快速更新进化的“数智文化”产品矩阵和生态群落正在成型,以极高的效率和延展性给生产端和消费端带来巨大的变化。身处其中的博物馆如何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激发出新的“爆点”,成为本次学术年会上多位嘉宾关注的焦点。
多位会员代表在发言中都强调了“VR大空间”的巨大潜能,介绍了已经落地和正在推进的VR大空间项目。广州力天文化科技元宇宙板块相关人士透露,“力天”将于近期落地全国首家VR大空间院线,并以此为平台搭载一系列创新开发的内容产品。而在广州,也计划明年春节期间推出华南首个城市水上夜游MR光影秀《珠水“船”说》,打造立体式、全景式、沉浸式的水上移动剧场。凡拓数创相关人士也介绍了“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的相关情况。
而大家越来越熟悉的“数智人”也将迎来迭代升级。据悉,新一代的“数智人”将从之前的相对注重“颜值”,转变为更加注重“灵魂”。AI大模型将赋予“数智人”更加出色的“智慧大脑”,而通过构筑文博行业定制化、应用类的AI专业小模型,借助垂直领域数据进行训练调整,“数智人”将真正能消化知识、读懂问题、准确回答,成为大家逛馆的好帮手。
AI技术还将为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供可能,年会上,恒达文博的“AI知识图谱”、凡拓数创的“宋画知识图谱”都提供了一种便捷式通览特定文化领域“线上百科全书”的新模式。恒达文博相关人士还介绍了以数字技术、精细定位技术等为支撑的智能导览系统在服务特殊人群方面的优势。
多位与会代表表示,以AR、VR、XR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赋予文化崭新的生命。通过沉浸式、剧场化、互动化等形式“主动再现”故事,精细扫描、三维构建、定制图像、动画设计等,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起来”,这将为博物馆观众开启完全不一样的探索之旅。
“博物馆+”提速
打造连接多方力量的“文化综合体”
在年会上,博物馆作为具有多方位连接能力平台的特点被广泛认可,多位与会者以不同方式阐述了在“博物馆+”方面的实践。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杜春磊讲述了博物馆在打通文商旅教方面的系统性探索,包括打造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形成教育品牌项目库、构建馆校合作实践共同体、完善项目评估与反馈机制等。他透露,基于馆内的多具高质量恐龙骨架化石,博物馆已经与餐饮、旅游、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众多团队展开合作,打造了“恐龙医院”“恐龙课堂”“恐龙音乐会”等一系列“恐龙+”产品,“我们发现,合作类型越丰富,观众体验感越强,博物馆会员的活跃度和品牌黏性会直线上升”。
“恐龙医院”
“博物馆+”的平台模式对激活在地新业态提供了新的可能。花园酒店博物馆副馆长、运营总监孙雅晶指出,博物馆提出“1600+”的概念,即是以这座面积1600平方米的住宿行业主题博物馆连接起整座酒店,令游客体验“吃”“住”之余,也感受到更有深度的本土文化、城市文化,同时能够经由一座酒店的成长,串起一个行业漫长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元素。广州华侨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陈莹则透露,立足“华侨+”,侨博与高校合作国家学术课题研究,和中学开展“侨课进侨校”合作,推出一系列主题展览,“以侨为桥,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外,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蒲亭利指出,对于非国有博物馆来说,由于运营经费来自自筹,所以如果想要可持续地经营,必须考虑造血功能。由于许多“小馆”的IP不够大,那么“抱团”可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
编辑:阿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