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反邪资讯

迷信行为的原因不只是“没文化”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迷信现象(一)

发布日期:2021-11-02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过去几年,发达国家饱受邪教和阴谋论的冲击,已经激发出严重的社会动荡。这些充分说明,迷信行为不仅仅源自“贫”和“愚”,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很多科普工作者,或者反邪教工作者认为,迷信不过是低知识阶层的问题,给他们讲讲科学知识就行。在这里,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附体”现象不可不信。他亲眼看到一位死去的长辈附体在表姐身上,通过她向亲属们喊话。这位朋友不仅文化程度高,本身就是电视台的科教节目制片人。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导致迷信行为的原因远不只是“没文化”那么简单。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迷信现象的研究主要还是从邪教制造者和传播方式入手,缺乏对普遍的迷信心理规律的研究。国内尤其如此,只有一些个案分析,或者反邪教的经验总结,系统研究几乎为零。

  就国内而言,缺乏此类研究的主要原因是个体迷信行为往往不违法,更没有形成邪教组织。国内研究邪教问题的学者要么来自公安系统,要么是宗教学专家。前者主要以案例为素材,只有涉案的迷信行为才会进入视野。后者主要从建制角度研究邪教。这样一来,都会忽视广泛存在于普通人身上的个体迷信行为。

  

  从邪教治理工作角度来看,社会上大量迷信群体的存在,正是邪教传播的土壤。一个人一旦加入邪教,投入了时间成本,甚至经济成本,再转化他们会非常困难。如果把工作做在平时,提高广大人群的心理素质,减少日常迷信行为,就会事半功倍。

  而且在邪教传播过程中,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并非很清晰。

  有关部门把打击重点放到主要的邪教组织者身上,这样会无形中夸大邪教本身的影响力,仿佛他们的教义里有某些神秘力量,普通人只要接触到,突然就会沦陷。有的宣传工作者甚至形成草木皆兵的心态,以为随便什么人都会被拉下水。

  事实上,面对邪教宣传,既有轻信的人群,也有完全不信的人群。在后一个群体里,邪教传播的粗糙教义,还有那些灵异事件,从来就被当成笑话看。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这两个群体的区别?一直缺乏深入研究。

  

  在最为相关的反邪教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之外,广大科学工作者不愿意研究这类问题。迷信行为在科学界一向不被认为是严肃的课题,更没有学科归属。在目前学科划分标准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迷信现象属于哪个学科呢?不解决学科归属,就意味着科学工作者把精力放到这上面,成果没处发表,也不能用于评职称,无助于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结果。

  

  结果,研究迷信现象在科学界成了公益事业,只能是个别学者凭自身兴趣来推动。而一旦公益化,也就没有人员、设备和经费方面的保障。

  如果不考虑这些功利因素,那么,对迷信和超自然现象的研究更像是个案调查,似乎不容易总结出普遍规律。学者更倾向研究具有普遍性的课题,而不是某处旧宅是否闹鬼。

  凡此种种,都是迷信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老吴